正文:【摘要】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三兄弟是温氏家族在唐代发展的鼎盛时期。本文试从两唐书《温大雅传》入手,明晰温氏家族在唐代的发展脉系,也对传记中所存在的名讳记载提出疑问。
【关键词】温大雅;温氏家族
《温大雅传》记载于《旧唐书》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一,《新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十六。其中,《旧唐书·温大雅传》后附温无隐、温彦博、温振、温挺和温大有传,《新唐书·温大雅传》后附温彦博、温大有、温佶、温造、温璋、温廷筠和温庭晧传。
一 名讳存疑
《旧唐书·温大雅传》载:父君悠,北齐文林馆学士,隋泗州司马。而在《新唐书·温大雅传》中载:父君攸。《北齐书》云:开府行参军李师正、温君悠入馆,亦令撰书。温父为北齐文林馆学士,又任隋朝泗州司马,生活朝代距唐代不远,因而当据《北齐书》和《旧唐书》名讳君悠。
据两唐书《温大雅传》载:温大雅,字彦弘;其弟温彦博,字大临;三弟温大有,字彦将。《温彦博墓志》即《大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墓志》亦有:公讳彦博,字大临,太原祁人也。据此,两唐书关于温彦博其名其字的记载,当属实无异,然而,温彦博名及字显然与兄大雅、弟大有略有差异。欧阳修在《集古录》(卷七)有言:兄弟义当一体,而名大者字彦,名彦者字大,不应如此。古人对名、字、号多有讲究,《颜氏家训》亦言:“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那么这样的差异,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一种当时的社会现象?
关于此类的现象,我们从出土墓志中也不难发现。如《渤海李氏一娘子墓志铭并序》中有:三子,长曰思道……次崇……次思谦。《唐临江郡故何长史府君墓志并序》:长曰元广……次曰友稜……次曰元袞……次曰元寿。《唐故王府君墓志铭》:公裔子四人,长处温,次琏,次处修,次处谦。《傅府君董夫人合袝铭》:育五男两女,长仁本,次彬,次仁让,次仁礼,次仁建。
由此观之,唐代人名中次子名与其他兄弟之名不同的现象,并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虽然并不是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但也是一种小的群体现象,不容忽视。这种现象,是古代社会长子庶子有别的明显反映。查阅相关资料,只有萧遥天先生曾著《中国人名的研究》,然而在“名字与兄弟的排行”一节里也未提及与此相关的内容。笔者才学疏浅,尚不能作深入分析和解释,只存此疑问,留待深入考察。
二 温氏家族在唐代的兴盛
关于温氏家族的发展与兴衰,前人研究甚少,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叙述了温氏之源并列其世系,岑仲勉先生对此书作了详细的校记。近人研究成果只有岳勇,张九文的《南京市郭家山东晋温氏家族墓》和杨东晨的《唐代温佶碑与邈墓志铭的族系问题考证》。
温氏,“唐叔虞之后……晋公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唐故幽州节度衙前讨击副使太中大夫试殿中监温府君合袝墓志并序》中说:其先轩辕氏之胤裔,太康之嫡孙日平少康,封为温城侯。其后因封氏之殷,有少师强以纣酷虐抱乐器归周武王,复封于温。至大司马,又封邑于并州。子孙依而望焉。关于温氏在六朝时期可考的世系发展状况,王伊同先生在《五朝门第》一书中后附的“高门权门世系婚姻表”之“太原祁县温氏”,已经有明确而清晰的罗列。
至隋唐时期,温氏家族进入发展鼎盛阶段,最为显赫而知名的当属温氏三兄弟——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温大雅在隋仕东宫学士、长安县尉;高祖镇太原时,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武德元年,迁黄门侍郎;后转工部,拜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太宗即位,转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卒后谥孝。赠尚书右仆射。撰《创业起居注》。温彦博,隋时授文林郎;唐初授幽州总管府长史,不久征为中书舍人,后迁中书侍郎,封西河郡公;贞观二年迁御史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事;贞观四年,迁中书令,进爵虞国公;贞观十年,迁尚书右仆射。卒后赠特进,谥曰恭,陪葬昭陵。温大有,隋时授羽骑尉;唐书为太原令;高祖时复以本官摄大将军府记室;武德元年,转中书侍郎;卒后赠鸿胪卿。
温氏三兄弟在唐代位居高职,《旧唐书》载: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新唐书》亦曰:初,颜氏、温氏在隋最盛,思鲁与大雅俱事东宫,愍楚、彦博同直内史省,游秦、大有典校秘阁,颜以学业优,而温以职位显于唐云。
温氏三兄弟是温氏家族在唐代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的温氏家族显然没有此时显赫,虽有子孙如温造官至兵部侍郎、御史大夫、礼部尚书,但名气大去终成不可挽留之势,如温造之子温璋,因谏被贬,仰药死;温彦博裔孙温廷筠,虽擅作词曲,好作文章,然而行为不端,为执政者所鄙。
为明晰温氏家族在唐代的世系发展,现据两唐书、《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及相关


温君悠

大雅

无隐 克让

克明

晋昌





释允 □□ 景倩 佶 邈


造 璋

逊






彦博 振 翁归 缅



绩 晧

晈



曦 西华 瑒

缵


绍 章

缄

绚

翁念





挺 常节 履言 冬日

光嗣






□□ □□ □□ 思贞 令琛

可宏 令绶









□□ □□ □□ □□ □□ □□ 庭筠 宪

庭皓





大有 瓒 焯

炜

炫

瑜

瑾






璩 冲道 任 襄 初

佐

佚
参考文献:
[1]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2] [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M].中华书局,1994年.
[3]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年.
[4]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年.
[5] [宋]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6] 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7] 王伊同.五朝门第[M].中华书局,2006年.
[8]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9] 岳勇,张九文.南京市郭家山东晋温氏家族墓[J].考古,2008(6).
[10]杨东晨.唐代温佶碑与邈墓志铭的族系问题考证[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