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基础科学 > 实现康复专业医学生“三早”需求的人才培育模式探索
实现康复专业医学生“三早”需求的人才培育模式探索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刘泽键 李玲琴 叶少芳 学术期刊网
【分  类】 基础科学
【关 键 词】 康复医学;三早教育;人才培育模式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国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在当前传统的康复医学教育模式下,康复的课程体系设置和见实习教学安排仍采取“基础—临床—实习”三阶段教育模式,尚缺乏早实践多实践的平台。为此,结合目前国内外的康复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三早教育”为核心,科学搭建康复专业学生实践育人结构,与医院、社区对接,将教学、研究、实践服务三者融为一体作为解决方法,以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服务实践的有机衔接的康复人才培育模式。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三早教育为导向,让学校、医院、社区形成循环互动,实现人才输送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康复医学;三早教育;人才培育模式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目前康复的专业学习基本采取“基础—临床—实习”三阶段教育模式,学生们的临床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尚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此,立足社会需求和医学生培养需求,探索康复医学专业实行“三早教育”即早接触临床(Clinical)、早接触社会(Social)、早接触科研(Scientific research)的可行性模式极为重要。该模式的提出将为有效解决如何让学校、医院、社区形成循环互动,实现人才输送的有效对接提供教学改革方向。
一、学校增设“三早”学分,将三早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学分制教育模式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随着学分制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我国各高校普遍采用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通过对课程的学分化,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强调管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增设三早学分需在学生的客观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可接受范围内。这就给目前四年制教学的康复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此,各高校在康复专业学分设置中可考虑将独立于课程之外的社会实践必修学分转化为更有专业指向性的“三早”学分,建立稳定科学的考核机制,有效弥补现有课程设计中的社区实践及临床、科研等方面的欠缺。因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各大高校社会实践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卫生志愿服务、开展健康宣教及各类课题的调研等活动,使医学生拓展视野,关注社会基层医疗卫生问题。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整体来说,还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指导和客观评价指标等诸多不足。为此可以将暑期社会实践学分与三早教育学分进行转化。
 二、医院设立临床教学基地,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我国医学院校及教学医院分别从注重理论和注重临床两大方面实现医学人才输送。目前,我国康复专业普遍采用小班制教学,十分有利于临床教育基地的建立和导师制的实现。各康复医学院校可在三乙及以上附属医学院校设立临床教学基地,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与附属医院等拥有资深康复人才和尖端设备的医院建立长效的教育合作关系,选拔专业的临床康复医生担任“三早”课程的授课老师。为实现个体化发展,康复学生低年级的三早学习应与临床康复科室设置相匹配,重视学生兴趣培养,使学生自主化选择骨关节康复科、神经康复科、儿童康复科、老年康复科、听力视力康复科、疼痛康复科等科室进行临床学习。为有效避免现有的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分离的教学不足,解除学生对专业知识不扎实的忧虑,可借鉴美国采取基础阶段渗透临床阶段教学内容,临床阶段联系基础阶段理论知识,甚至基础与临床教师共讲一门课程。也可开设临床技能模拟中心辅之以多学科一体化疾病针对性教学。
另一方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康复医学与传统医学最大区别之一是强调以团队方式开展工作。我国各医学院校可依据各自的专业培养要求,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采用“以问题为中心”(PBL)小组案例讨论的教育模式,在课程中以医学问题为主线,根据病例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导作用 ;也可采用临床先导教学法(OTd) 即以临床观察、理论学习、病例讨论为中心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积极性。
三、在社区建立稳定、对口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人才有效输送  
    康复学生在第一阶段医院康复医生的教导下早接触临床,学习如老年人常见病脑卒中康复疗法等的基础康复技能。采取借鉴美国[5]医学院校“社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可通过帮扶结对或合作等形式建立稳定、对口的典型社区实践基地,从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临床实践活动外部环境,从社会效应上有效缓解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医疗压力。把所学进行输出,对接社区所需,搭建社区义工阶梯服务模式;体验患者所想,培养人文素养,通过早接触社会实现实践育人和社会服务的双赢。同时建
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效果评价体系,使学生社区义工服务活动评价指标更为客观。有助于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及各种工作原则,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获得和扩充知识的同时,掌握未来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在CSS分阶段模式下培养学生自主科研兴趣
三早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CSS(即早临床、早社会、早科研)分阶段学习和提升的过程,科研兴趣的培养应建立在临床学习知识、社区发掘问题之上。以往医学院校只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却忽略了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培养。为此,各高校应合理利用对接的医院、社区医疗资源,通过科研讲座、文献查询、自主选课题、实验设计、调研等形式,鼓励学生导师制地建立科研团队,搭建“研究生—导师”双向帮带平台,并对有科研创新想法的团队予以科研基金支持及突出科研成果的团队予以表彰奖励。最终,从科研兴趣引导、帮带平台搭建、建立科研基金资助制度、奖励制度这“四大基本点”为低年级本科生创造优良的科研环境,实现康复低年级本科生了解科研,选择科研,深入科研,勇于挑战医学难题、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最后,CSS分阶段模式下的科研更加注重个体化发展,对低年级康复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导师、院辅导员、班级班主任等应注重动态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纠正错误思维导向,做好“一保障”。
通过以上四大举措,以早接触临床为基础,继而通过康复义工早接触社会(患者),最终深入课题研究树立科研思维,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基于我国康复教育现实的有效方案。总之,康复医学专业三早教育“CSS”阶段化培养体系的建立、实践和完善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各大高校还应结合教学实际及资源状况进行试点化实践和灵活化调整。
参考文献:
[1 ]高明,陈小兵,张明智.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中实践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第1期).
[2]王庭槐.坚持"早正严实"教学指导原则着力培养合格临床医生[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第6期).
[3]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M].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1998:42-45.
[4]曲艺,赵晓东,丁会峰,等.德、英、美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28):943-945 
[5]Bruce EG, Michael RG, Charles GH, et al. Improving patient care outcomes by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to medical students in community based practices[J].AcadMed,2002,77:1011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感染与化疗《中国感染与化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双月刊)创刊于2001年,是由卫生部主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主办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刊载内容为: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
癌症进展《癌症进展》
并非《癌症进展》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 《癌症进展》杂志,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971/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
测绘标准化《测绘标准化》
《测绘标准化》杂志,季刊,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主管,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
中国农药《中国农药》
《中国农药》不仅概要地介绍了我国农药管理、登记、生产和销售的情况,也文图并茂地收录了我国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药生产和进出口企业及其农药产品的信息,...
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月刊)创刊于1951年,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管。 《中国电影市场》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电影发行放映的方针政策,交流国内外电影市场信息,宣传行业干部...
解放军生活《解放军生活》
《解放军生活》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013/E,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生活杂谈...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