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基于产学合作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字】产学合作;酒店管理;实践教学;双赢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齐 炜

【单   位】

【摘   要】  摘 要: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教学模式,需要企业的合作、学校的服务。在建立互利互惠的双赢合作机制中,企业扮演着主导作用,学校起着主体作用。文章在我院酒店管理专业&ldqu


  摘 要: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教学模式,需要企业的合作、学校的服务。在建立互利互惠的双赢合作机制中,企业扮演着主导作用,学校起着主体作用。文章在我院酒店管理专业“2+1”教改的基础上,阐述了运用产学合作理念及运行实践,进一步夯实产学基础,创新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产学合作;酒店管理;实践教学;双赢

  产学合作是高校与社会生产、服务部门在紧密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一种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合作的内涵是产学合作、共同育人,学生参加一定量的生产实践。产与学合作的两个方面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高等学校与产业部门的结合是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到一个较高阶段的体现。产与学两个方面的结合,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就具体的结合过程而言,有两种不同的结合形式,一种是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另一种是社会生产劳动与广义的教育的结合。{1}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本之路。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于2003年启动了的“2+1”教学改革,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以产学合作为基础,全面深入展开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2005年酒店管理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育教改示范专业。 依托行业促专业 全方位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将教学与行业相结合,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酒店企业办学,是实现产学合作模式的重要特点。本着锻炼师资、培养学生、服务社会、贴近市场的宗旨, 酒店管理专业积极与安徽省旅游局和省内外高星级酒店合作共建,进行“2+1”教学改革,全方位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作指导,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从分析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入手,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整合了内容相近的课程。在安排校内实训过程中,我们按照“基本操作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单项应用性实践训练—综合性、创造性实践能力训练”的程序,按照酒店岗位群设计了前厅、客房、餐饮和酒吧等岗位的实习,使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能力锻炼。与合肥良苑商务会馆、浙江开元旅业集团等18家省内外酒店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教学实习与毕业实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毕业学生的娴熟的岗位操作能力受到用人企业的普遍赞誉,出现了用人企业提前二年到我系预定毕业生的喜人现象,成为我院学生就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教改的过程中,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了9项科研和旅游规划项目,参与了20多项科研和旅游规划项目,科研硕果累累。自2005年起,应安徽省旅游局、酒店企业的邀请,酒店管理专业选派老师和学生参加安徽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旅游节、行业技能比拼大赛等各种活动以及酒店的培训、开发和挂职锻炼,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受到业内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夯实产学基础 构建“1234”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实施产学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是载体、是基础、是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体系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

  酒店管理专业以产学合作为基础,深入教学改革,构建“1234”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1 “1”—“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酒店管理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以酒店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构建“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围绕酒店岗位群的基本通用技能、专项技能、酒店运营管理综合技能等能力安排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及实训实习环节;深化产学合作,与酒店企业共同制定针对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酒店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并把岗位证书课程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交替进行,按递进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合肥良苑商务会馆等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以企业课程形式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企业全程参与构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适应市场需要,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出8门企业课程。即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企业课程8门,企业课程贯穿于第1至第6学期。1~2学期完成企业课程1、3-4学期前15周完成企业课程2-3、4学期后段-5学期前5周完成企业课程4-5,5-6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企业课程6-8。所有企业课程主要由企业人员在企业授课,根据理论考试和在企业的实践成绩进行最终评定。 “2”—“两方互动,双赢发展”的专业建设模式 推进校企结合,构建学校与企业“两方互动、共赢发展”的无缝对接的专业建设模式。根据酒店企业的反馈信息,不断修订完善培养方案,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2.1学校和企业两方互动

  学校与酒店企业共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实习教学,教学过程与酒店岗位运营实际相结合;企业参与人才评价和课程开发,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不断修订完善培养方案,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酒店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2.2学校与企业共赢发展

  学校与酒店企业实行资源共享,实习师资互聘,互惠互利,酒店管理专业对酒店的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帮助酒店进行项目开发;酒店接受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的挂职锻炼,参与酒店运营管理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引入企业质量标准,实施模拟公司制,按班级组建模拟公司,实施管理企业化。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同时培养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促进了酒店项目的开发,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共赢发展。 “3”—“三个”实践教学平台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有:校内实训室(仿真)、校内实训基地(巢湖地质疗养院)、校外实习基地三个实践教学平台。

  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专业核心能力建立相应的仿真实训室和校内实训经营性基地。以“生产性、真实性、示范性、开放性”为原则,以设备生产化、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为目标,建设了餐饮、客房、前厅、酒吧等7个仿真实训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仿真性和示范性,融专业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室或基地,满足了酒店各岗位的服务技术和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在各岗位轮岗实训的技能需要,提升学生服务与管理能力。

  按照“真实、综合、可动、可测”的标准,按三星级的要求改造校内实训基地,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实训中心,满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经营管理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学院的实习基地,可以对外进行营业,不仅让学生们了解酒店的运行与管理,更重要的可以解决目前高职学生在酒店顶岗实习“岗位单一、轮岗困难、岗位以基层服务为主”的问题,实现学生在各岗位轮岗实习,锻炼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

  为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依托行业、联合酒店企业建成集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高水平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酒店管理专业特色明显,技能培养除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以外,还必须到酒店一线的服务岗位去实践。根据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原则,建立18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服务,建立并完善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的产学合作长效机制。各协议单位每年派送约5名服务或基层管理员工到酒店管理专业学习,各协议单位每年接收约40人次的学生顶岗实习。建立以企业评价学生实习实训为主的质量评价机制,并通过“订单”培养和合作培养等方式,使各合作企业每年接受毕业生人员约达10-30人左右。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中工作,根据酒店岗位的需要顶岗实习,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彻底完成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转变,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 “4-4”能力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酒店管理专业 “2+1”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构建“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面向应用,顶岗实习,模块结合,任务驱动”的原则,做中学、学中做,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

  —本模式分4个阶段完成4种能力递进式培养,每个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训交替进行;

  —第一段“单项通用技能”:第1、2学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和企业课程,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酒店应知应会、普通话、计算机技术、社交礼仪和参观认知实习、培养学生的单项通用能力,使学生树立酒店企业的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服务技能”:第3学期和第4学期的前15周在校学习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企业课程,掌握专业必须理论知识;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和巢湖地质疗养院进行专项技能实训,按酒店岗位群进行餐饮、前厅、客房和调酒等服务技能、标准和流程实训,增强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酒店各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

  —第三段“经营管理能力”:第4学期的后5周和第5学期的前5周,学习企业课程(由企业人员授课,企业人员评定课程学习成绩),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内仿真经营性酒吧按照酒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安排学生在各岗位轮岗实践,进行各岗位经营管理能力实训;

  —第四段“综合能力”:第5学期和第6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企业课程,由企业评定课程成绩,按酒店岗位群的需要在酒店的餐饮部、前厅部、客房部、康乐部等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岗位能力锻炼,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总结与深化,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岗位技能及职业能力。

  1 3 4前15周 4 5前5周 5 6 2

  理论教学 基本通用技能实训 经营管理能力实训 服务技能实训 综合能力实习(顶岗实习) 应知应会 语言能力 社交礼仪 计算机技术 酒店岗位

  群需要 良苑商务会馆、校内仿真实训室 18个校外实习基地 基础课

  企业课程 专业技术课

  企业课程 企业课程 企业课程 餐饮服务 调

  酒 客房服务 前厅接待 校内仿真实训室、巢湖地质疗养院 餐饮经营管理 前厅

  管理 客房经营管理 酒

  吧

  管

  理 巢湖地质疗养院、酒吧实训室 “4-4能力递进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教学 岗位技能 实训地点

  3 坚持产学合作 酒店管理教改成果丰富

  3.1 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提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推行“双证书”制度,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一批熟悉酒店行业最新技术动态、能根据酒店行业企业岗位群需要开发课程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保证对学生进行充足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安徽及长三角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

  3.2 促进专业群发展

  我院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体系的构建,可以带动其他专业、促进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如旅游管理、导游、工商管理类和财经类等专业,发挥较强的引领作用。

  3.3 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通过酒店管理专业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承担对外培训和为酒店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提供技术开发与咨询服务,为酒店从业人员承担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训导、技能鉴定考核的任务,提高酒店企业职工素质、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为社会进行再就业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社会就业人数和劳动者素养,为科教兴国和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振祥.中外产学合作教育概念的比较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2]朱方来,刘世林.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6,(3)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