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技创新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技创新思想;地位;战略部署;发展途径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黄盛

【单   位】

【摘   要】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重新恢复并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的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重新恢复并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的地位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打下基础。20世纪90年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创新发展总体战略部署。进入新的世纪科学发展观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途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技创新思想,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技创新思想;地位;战略部署;发展途径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马克思根据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分析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关系,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和“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等论断指出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技创新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的观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地位、战略部署、发展途径等方面对科技创新做出了新认识,体现了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一、邓小平理论重新恢复并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的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乃至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市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3]在此期间,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局部若干重要成就。如1966年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2年袁隆平等育成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但是从1957年开始我国在对生产力发展认识上出现了错误,从而使科技创新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1958年我国发生了大跃进运动,这场运动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我国的生产遭受了严重挫折。196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阶级斗争,严重忽视了生产力发展。这样一方面工作重心的转移使科技创新工作失去了主要的服务对象,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地位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的科技工作人员受到了各种运动的冲击,无法开展正常的科研工作。1957年大批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红卫兵把知识分子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加以批斗,甚至下放进行“再教育”。我国的科技事业整体发展缓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断档对经济发展贡献减弱,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次强调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1980年5月5日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关键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4]。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也日益提高。邓小平在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并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国选拔和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等论点。这样不仅重新恢复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观点,而且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诸多因素中起到第一位变革的作用,突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为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激光汉字编排版系统产业化、长征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这对科技创新工作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进一步的肯定。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科技创新发展总体战略部署

  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深入普及,科技创新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人们的认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科技为先导、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的发展不仅能促进新的产业发展,而且科技能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科技创新工作更加受到重视,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把科技创新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纷纷提出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放弃了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制定的“星球大战计划”代之以“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规定了最低要求、中期计划和远景目标时间表,投入巨额资金启动这一计划。日本则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并于1994年11月发表了《科技白皮书》,决定将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经费增加一倍,并采取措施加强基础研究。欧盟于1994年制定了第四个发展框架计划,确定以发展信息、通信和遥感技术为欧盟科技政策的重点。我国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方面也进行了部署。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星火计划计划。随后邓小平同志批准了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863计划。1988年由国家科委组织实施了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火炬计划。但是与发达国家机竞相提出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相比,我国的战略明显具有局部性。此时我国应该具有自己的总体发展战略部署,更需要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尤其是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从总体全局出发,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6]科教兴国战略一方面继承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科技和教育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科教兴国战略总的目标是“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对科教兴国的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到2010年达到以下战略目标:使基本建立的新型科技体制更加巩固和完善, 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繁荣科技事业,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队伍。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有显著提高。重大学科和高技术的一些领域的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主要领域的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一些新兴产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国务院成立了科教领导小组,加强了对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协调工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得到了加强,863计划、星火计划等各项科技工作计划顺利进行,并且攀登计划和支撑计划顺利出台并实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国在“211”工程基础上启动了“985工程”, 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科技创新工作新的发展途径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科技发展起点低力量不足,为了在短时间内追赶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必须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加强国际科技技术合作和跟踪模仿为主的方针。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在坚持要在原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过若干年的技术引进,我国的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了相对完整健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在若干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实力。但侧重引进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原始性创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识产权少,由此导致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内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邓楠2005年在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说,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左右。并且严重依赖引进技术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面对国内发展对科学技术新的需求,党的新一届领导对科技创新的发展途径做出了创新,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能力增强的情况下,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技术支持。2002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指出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与经济获得重大发展和超越的前提,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利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的机遇,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2005年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自主创新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干,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科技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有更多的科学技术创新,在关系国计民生和未来发展的关键领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搞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国务院在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三大理论结合各自的时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做出了新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版.2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版.664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1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1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07

  [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51

  [7]李桂花,孙秀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之比较,学术论坛[J],2008,(5):36-40

  [8]刘学礼.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兰州学刊[J],2008,(7):29-32

  本文是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发展基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技创新思想的传承与发展”(H08YB20)成果。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