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理念 人本 民主 公正 开放 和谐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杨 豹

【单   位】

【摘   要】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基本价值理念反映着社会主义核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基本价值理念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人本;民主;公正;开放;和谐。人本,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基础,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具体表现为民主、公正、开放与和谐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理念 人本 民主 公正 开放 和谐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內容各具功能、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显然,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存在着把它们联系、贯通起来的基本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基本价值理念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到底指的是什么?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龙兴海教授从其所有实现的目标角度提出,“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基本路线中所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目标规定,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基本价值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基本目标”。[1] 焦国成教授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把“人本、公忠、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2] 韩震教授则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把“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人道和谐;开放进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3]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性思想,以人为本是其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概括为:人本;民主;公正;开放;和谐。人本,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基础,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又具体表现为民主、公正、开放与和谐的价值理念。

  人本,即以人为本。从价值观来看,以人为本的“本”是指事物的根本、本质、根据等,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原则、出发点、落脚点、目的或评价的尺度、标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社会主体地位,维护和发展人的需要和利益。一方面,人是价值主体;另一方面,人又是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人既具有目的性价值,又具有手段性价值,是目的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的对立和统一。目的性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手段性价值服务于目的性价值。当前,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意味着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原则、出发点、目的或尺度和标准。也就是说,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人民群众具有目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工具价值。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社会现实生活和实践中,把关心人的生命和命运,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维护人的权利,作为根本原则和基本标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行动准则和最重要价值标准。以人为本在价值观上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价值观,即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强调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价值归人民所有,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成果为人民所享用,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为了人。所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4] 以人为本的这些含义深深地渗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来看,马克思是以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他在创立唯物史观时,丝毫也没有忽视人、漠视人,而是真正科学地面对人。他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5],“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发展史。”[6] 因此,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在马克思那里不仅被确立为唯物史观的研究对象,而这个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甚至被恩格斯当做唯物史观的同义语来使用。另外,从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取向上来看,最终目标就是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彻底解放。无论是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还是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其最终的设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的构想中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7] 共产主义就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8]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还是以人为本。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中就蕴含着以人为本的内涵,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应有之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主动创造的基础之上,什么时候社会主义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把社会主义置于少数人美妙空洞的设计之中,社会主义就会遭受挫折。正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为动力、以人民群众的创造行为为主体,在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全体劳动者、建设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推进了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方向,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动力之源。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具体又实在,还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结合,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共同愿望紧密结合,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正是由于这一共同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谋求人的幸福,因此,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认同和接受它,并愿意为之奋斗。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上就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首先,民族精神中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类生命的共通性而言,精神作为最高级、最灵性而又最普遍的生命现象,它不仅只与单个人的感性活动相交接,而且还要在人的社会化生产与交往活动中生成为超脱于生物自然的精神世界,在这一世界中,人的精神不但将个体生命从物欲的束缚中超拔出来,使之不断寻求自身生命的超越,并将生存于一定地域中的民族群体生命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民族性精神取向。这种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的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本质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群体人格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不仅表征着民族中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和向度,还由于其价值属性和文化意蕴而成为人的精神家园。在一个民族中,个人人无法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来实现自我生命的圆满,他必须融入到整体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其中以自身存在的普遍形式来肯定自己,从而获得精神支撑和情感依托。因此,民族精神中本身就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样,时代精神中也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20世纪以来,社会已经从以科学技术为主转变到以人为本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是“人本主义”的世界,“以人为本”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因此,“以人为本”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成社会的主体,我们要站在“人”的立场上,从“人”的视角,去理解社会历史、现状和未来。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目标并不是仅仅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目标还是为了人本身,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时代精神中也闪耀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无论从荣辱观的提出、目标,还是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来看,都是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作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内容,荣辱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辱观的根本意义在于人,在于人的发展,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共同理念。

  显然,以人为本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价值理念。从中国社会现实来看,以人为本这一基本价值理念的贯彻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来体现。因此,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就转化为中国现实社会中所要实现的政治价值理念、经济价值理念、文化价值理念和社会价值理念。具体而言,民主、公正、开放、和谐体现了以人为本所要求的政治价值理念、经济价值理念、文化价值理念和社会价值理念。

  民主,是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中贯彻的价值理念。政治民主,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中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的内涵,是社会主义具有活力的生命之泉。民主概念是人类长期探索发展而成,它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方向。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为了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努力,最终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与法治密切联系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归根到底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9] 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0] 真正地贯彻民主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次又一次惨痛教训表明,特权与腐败的横行和民主制度的缺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民主制度不健全,人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无法发挥作用,公共权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绝对权力导致了绝对腐败。其结果是,特权阶级的形成,人民的公仆成为了人民的主人。因此,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民主的价值理念在确保人民民主权利,构建人民民主制度,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在政治领域不能有效地贯彻民主的价值理念,必将威胁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恰如邓小平所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1] 所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推动城乡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12]

  公正,是以人为本在经济领域中贯彻的价值理念。公正,即公平正义,是人类不段追求的美好境界。“如果公正和正义沉沦,那么人类就再也不值得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13] 经济公正,即经济领域的公平正义。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中关心人的生命和命运,满足人的正当需要和合理利益的内涵,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活力的重要表现之一。经济公正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 》和《伦理学 》中探讨了“算术公正”和“比率公正”等问题。近代以来,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契约论者认为,经济公正就是维护和履行契约,因为契约是经济交易各方承认的形式,反映了经济交易各方的所具有的平等财产权。功利主义者边沁、密尔则从功利的角度,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来阐述公正,认为在经济活动中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就是公正的,反之,不公正。在现代,罗尔斯继承和发展了洛克、卢梭、康德等人的契约论思想,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认为社会基本结构决定分配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制度的正义是首要的正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看到,“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14] 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15] 也就是说,公正是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引申出来的某种具有利害特性的社会关系,是对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度量。经济公正反映的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地位与利益关系。它是对社会成员在经济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的恰当分配,给予每个人同等的选择机会,得其所应得。在当代中国,贯彻经济公正的理念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它有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总体积累。经济增长的拓展空间,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公正原则。如果我们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安排上,过度偏向经济地位较高者,就会进一步限制经济地位较低者的发展机会,扩大两极分化;过度偏向经济地位较低者,就会扼杀经济地位较高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增强某些经济地位较低者的生活惰性。这些都不利于社会整体创造物质财富的效率的提高。就此而言,经济公正本身即内涵着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改善民生,使整个社会成员合理地共享经济发展利益。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社会大众之中,在道义上就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意味着社会稳定必然受到严重威胁。贯彻经济公正的理念,有助于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获得社会各个阶层成员的广泛认同,消除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增强社会整合程度,防止分配规则不公平和行业垄断造成的阶层对立。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强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开放,是以人为本在文化领域中贯彻的价值理念。文化开放,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目标,是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源泉。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告诉我们:有机体能有组织地处于活跃状态和保持生命力,在于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不断交换,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所谓开放,是指物质系统与周围环境即其它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何物质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持自己的运行与发展。人类的文化形态也是如此。“文化是一条由工具、器皿、风格、信仰等等文化要素聚合而成的宽阔河流,这些不同要素间不断交互作用,创造出新的结合和综合。新的要素不断地加入河流,旧的要素不断地退离出去。今天的文化仅是这一河流在现在时刻的横断面,仅是先于我们的交互作用、选择、淘汰和积累的漫长过程的结果……。”[16]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上的开放性。一方面,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意识与优秀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正是以其开放的文化价值理念,敢于对特定的时代性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才会不断超越曾经日益落后和僵化的思想、克服自满和封闭的文化心态,具有了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汉唐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形成,儒学获得了崭新的发展;清末民初的西方文化的输入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而清朝中期的文化封闭与文化专制,则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华文化最具魅力的时代是吸收外来文化最积极、最有气魄的时代,也从来就是民族昌盛、民族主体意识高扬、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如果文化是一条河流,开放的价值理念才能保证其绵绵不绝、奔流不息。因此,在当代中国,贯彻开放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中国文化在坚持其传统的过程中加强中国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实现文化积累、文化兼容、保持自身活力,从而促进人在多元环境中广泛学习、全面发展。同时,开放的价值理念也有助于减少文化发展中的重复性创造,避免某些曲折和错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当今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全人类的文化及其交流的成果,如果依靠单个民族自身来独立发展是难以成功的。开放的价值理念能够直接填补本民族在物质生活文化方面的空白,实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一步到位,避免了缓慢的长期摸索,从而获得最新的、最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本民族人民的认识能力和文化水平。就此而言,开放的文化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国实现人的发展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和谐,是以人为本在社会生活领域中人们所要贯彻的价值理念。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中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内涵,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生活环境”。从社会生活领域来看,我们就需要贯彻和谐的价值理念。如果说政治民主、经济公平与文化开放是世界各国都比较崇尚的价值理念,那么和谐则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和谐,追求天人之间、代际之间、群体之内以及人与我、身与心的和谐。显然,这种价值理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言,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高度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和谐的价值理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强调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此不赘。

  总之,“人本、民主、公正、开放、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在观念形态上的概括。五个基本价值理念、五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人为本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价值理念。民主,是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中贯彻的价值理念;公正,是以人为本在经济领域中贯彻的价值理念;开放,是以人为本在文化领域中贯彻的价值理念;和谐,是以人为本在社会生活领域中人们所要贯彻的价值理念。五个基本价值理念既顺应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潮流,又承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素和实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龙兴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目标*》,收于《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

  [2] 焦国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收于《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3] 韩震:《从体系建构到观念的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初论》,收于《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2008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4]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1946147.html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9页。

  [10]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8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68页。

  [12]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0页

  [13]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16] [美]怀特:《文化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325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重大关系研究(批准号:08—2D003)”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