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乌苏市农村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探索

【关键字】农村 激励 关怀 帮扶 机制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白凤莉、全丽娟、韩正勇

【单   位】

【摘   要】  [摘要]乌苏市农村各级党组织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通过调研认为应进一步深化认识,以大力发展农村经


  [摘要]乌苏市农村各级党组织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通过调研认为应进一步深化认识,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保障党员权利为抓手,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帮扶体系,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 激励 关怀 帮扶 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要求,这是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在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党员队伍思想观念多变性、利益需求多样性、收入分配差异性的特征日益明显,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客观需要,是尊重党员权益、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员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乌苏市总人口为20.84万人,辖20个乡(场)镇, 185个村队,农牧区人口为147392人,占总人口的70.8%。农牧区党委19个,占全市的50%,党支部249个,占全市的55.7%,共有4842名农村党员,占全市党员人数的52.4%。健全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是提高农牧民党员素质、使党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有力措施。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主要做法及收到的效果

  (一)注重激励引导,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1、完善激励表彰办法

  市委组织部、乡镇党委每年“七一”前夕对在党建工作、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方面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规范表彰工作程序,健全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公开公示制度,把党内激励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精神动力。近三年来,全市表彰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72个,优秀党务工作者54名,村优秀共产党员444名,营造了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2、创新激励示范形式

  乌苏市农村基层组织广泛开展了“三培两带”、“党员标兵”、“党员示范岗”等活动,鼓励党员带头创业、带头致富,有效激励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通过给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划分党员责任区,使党员在科技示范、特色种养以及在卫生管理、政策宣传、五清工作中各负其责。乡镇党委、村支部和党员签订党员目标考核责任书,定期由党委、支部和群众代表对党员履行党员义务情况进行评议,加强管理。一些乡镇还开展了“两诺、一查、三评”(支部为党员承诺、党员给群众承诺,党委到村队查验,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支部评议领导班子)活动,规范党员行为,在制度上保障激励机制的运行。

  (二)着力关怀服务,不断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

  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每名党员都需要党组织的关怀、关心,对多数党员而言,最重要的是经常性的激励和关怀。

  1、坚持对党员政治思想上的关怀

  一是提高党员政治思想素质。近年来,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得到了各乡镇党委、村支部的重视,通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召开民主生活会、举办冬季党员培训班等途径组织党员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以及新的信息,使党员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各乡镇党委坚持每月的村党支部例会、党员例会,在会上每个党员汇报自己一个月的工作,对村里的事务发表意见,党员之间进行交流,每月的例会便于基层组织及时了解党员思想上的波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对村支部发展的建议,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牧场还针对牧民居住分散不便于集中的特点,在一个牧业队确定两到三个“党员活动中心户”,为其配备远程教育、电教片等设备,送学上门。“党员活动中心户”成为组织党员学习、对党员群众进行教育管理的阵地。2007年、2008年市委组织部分别组织全市村干部、农牧民党员、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在市委党校参加了培训,农牧民党员对自己党员的身份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意识到党员应尽的义务,党性意识有所增强。

  二是坚持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权利。对党员的政治关怀,集中体现为加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的同时,尊重和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近年来,随着党内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村党支部实行了党员首议制,落实优先知情权。各级重要文件党员先传达,重要工作党员先通报,重大决策党员先执行。对村级重大决策事先征求党员意见,并交支部大会表决通过后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进行表决。实行了村级党务公开,落实民主监督权,党员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被重视,不同于普通群众,尊严得到尊重,提高了党员参与各项工作管理积极性。

  三是开展谈心谈话活动。部分乡镇建立了谈心谈话制度,分层开展对党员的谈心谈话活动,党员领导干部每月与党员、群众谈心不少于2次,每年与分管站所以及联系点支部的党员、群众普遍谈心不少于1次。要求每位党员每年主动发起谈心不少于12人次,与困难群众、离退休职工、对自己有成见的同志和先进模范谈心交心,通过谈心活动找差距、明责任、定方向、增动力。基层党组织每季度至少要与困难党员普遍谈心一次,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政治愿望、生产情况、生活状况等,做到思想上解惑、工作上解难、生活上解困,真心诚意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

  2、坚持对党员生产、生活上的关怀

  一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坚持定期走访和平时走访相结合。每年“七一”和春节(古尔邦节)期间,市委、乡镇党委、村支部积极筹措资金慰问贫困党员、“三老人员”,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基层党组织按照组织隶属关系对入党较早的党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进行走访,在党员生病住院、受灾或发生意外、生产生活遇到重大困难时、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进行走访。党员去世,乡镇分管领导、村支部前去吊唁、帮助其家属料理后事,为党员开追悼会并慰问家属。党员亲属或本人患重大疾病时,乡镇党委号召全乡党员群众捐款捐物,以解燃眉之急。这些做法营造了党内关怀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生产生活关怀机制。乡镇党委、村支部及时为符合三老人员标准的人员申请补贴,设立”三老”人员健康档案,每年组织“三老”人员开展一次免费体检活动;把困难党员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安排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进行结对帮扶,在春耕夏灌秋收等农业生产关键阶段,协调担保贷款,帮助购买生产资料解决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确保贫困党员、生活困难“三老”人员家庭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三是建立村干部保障激励机制。为有效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基本报酬方面提供保障。一些乡镇还推行了结构报酬制度,绩效报酬由乡镇根据村级经济状况和村干部工作绩效确定。同时还组织在职村干部外出考察和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乌苏市部分乡场实现了村级党员干部的社会养老统筹和医疗保险。

  四是拓宽老干部支部激励关怀党员渠道。部分老干部支部通过为老党员过生日、带领老党员进行学习娱乐等活动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丰富老党员的精神生活,把他们凝聚在支部周围,起到了关怀党员、凝聚民心的作用。由于老干部支部的成员对本地的人文历史、农民生活状况了解较深,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及时地反馈民意,因此还在村换届选举、调节纠纷、活跃文化阵地、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重点帮扶支持,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1、建档管理,及时跟踪服务。从调查来看,农村党员致贫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病因灾致贫。二是年老体弱。三是子女赡养能力弱,履行赡养义务不到位。乌苏市基层党支部建立了老党员、困难党员信息库,主要包括本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困难程度及致困原因、救助帮扶措施等。部分乡镇还结合开展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对基层干部和机关党员、农牧民党员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党员在思想、工作、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分类建立了信息台帐,针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2、建立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党员互帮互助机制。乌苏市直83个单位分别与83个村队开展了部门包村定点帮扶活动,每年至少组织党员开展两次“五个一”活动:到农村过一次组织生活,慰问一次党员群众,帮扶一户困难党员,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办一件实事好事。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共帮扶物资120万元,帮助10个村新建了文化阵地,开展农牧业技能培训7500多人次,为贫困户捐助资金7.4万元,为帮扶对象引进扶贫项目4个,帮助54个村队新确立了符合实际、具备潜力的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同时,学习借鉴被帮扶村队基层党建的好经验、好做法,组织党员到被帮扶村队参加调研、劳动和支部活动,加强党性锻炼,熟悉基层工作,提高服务能力,实现了城乡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城乡基层党的建设同步推进。

  3、建立健全党内互助基金机制。2008年启动党内互助基金计划,各乡镇党委通过五种渠道“党费中划拨一部分、市财政拨付一部分、在党内公开募捐一部分、社会各界赞助一部分、其它方式筹集一部分”建立农村党员党内互助基金,用于党员发展生产中的创业扶持或是贫困党员的生产、生活救助。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首要问题是认识不到位。乡镇党委、村支部存在认识片面化和工作上的简单化。在工作对象上,往往只关注部分困难党员,忽视从不同的侧重点上关注其他党员,缺乏全面性;在工作内容上,往往重生活帮扶、轻政治激励和思想关怀,缺乏系统性;在工作方法上,往往重季节性的给钱给物解燃眉之急,轻常态化帮扶,缺乏长效机制等。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够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的根本问题是党内缺乏民主。较长时期以来,一些党组织单纯把党员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很少让党员以主人身份即作为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出现,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致使相当数量的普通党员很难找到和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弱化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的关键问题是缺乏稳定的物质保障。目前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在资金筹措上有很大的困难。由于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乡镇、村队集体经济薄弱,激励关怀帮扶的覆盖面不够大,途径偏少,帮扶项目和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党员群众的需求。党员互助基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划拨、党员的个人捐款,资金筹措方式还很单一。资金不足,帮扶的力度受到限制。

  (四)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的形式和措施缺乏规范化的制度支撑。基层组织已经认识到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不能仅仅给一些物资捐助、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如对市场信息、技术、就业的指导帮助,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但这些措施还没有形成制度,操作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结队帮扶定点联系党员工作没有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虽然党组织尝试推行了“部门帮村党员帮户”、“党员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党员一帮一”等帮扶形式,但目前一些部门对定点联系的村队的帮扶积极性不高,仅限于短期内给予物资、基金上的支持,并没有较长期的目标,长期效益无法实现。结队帮扶的单位和个人没有形成责任机制。

  (五)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的网络化管理不完善。对党员的各类信息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管理结构。市委政府、乡镇党委及各支部对基层干部和机关党员、农牧民党员基本情况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台帐,对党员在思想、工作、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掌握不清,不便于针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就难以采取激励关怀帮扶的有效措施,导致跟踪服务工作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深化认识,提高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能力。各级党组织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促发展的角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的目的、内涵和要求,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使实践活动有正确的方向,增强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二)推进党内民主,增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效果。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应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注重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帮助相结合、关爱党员与关爱群众相结合,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和执政意识。以推进党内民主为抓手,不仅强调党员的义务履行,还应保障党员享受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激发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使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建立长效机制的物质保障。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动方式,谋划村队各项事业的发展,按照“党员带头富、群众增收入”的思路,根据乌苏市农村发展的实际,把党员聚集到产业链上,使他们在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中出实绩,增效益,带动群众增收。千方百计拓宽生产发展渠道,寻求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推动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村级财力的累积注入活力。

  (四)分类帮扶,探索建立党内帮扶关怀的长效机制。

  以生产和工作上的激励为主旨,因人因地制宜,制订不同的扶助政策措施,提高帮扶工作的可操作性。

  1、建立困难党员能力提升机制。

  对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愿望而缺乏启动基金的困难党员给以政策倾斜。针对发展困难的问题,通过信息引导、技术培训、项目扶持等方法,帮助其就业创业。

  一是资金扶持。建立地方党委协调指导、基层党组织信用评价、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涉农部门提供技术服务的助农增收机制,为困难党员提供生产小额应急贷款担保,对困难党员放宽授信条件,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同时将农村贫困党员信贷户的项目发展及信贷支持计划,纳入部门结对帮扶、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帮户活动,解决贫困党员发展中缺乏资金的难题。从党内互助基金中无息或低息借给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落实一些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短、平、快”的生产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

  二是技能扶助。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克服“等”、“靠”“要”思想,实现从被动帮扶向主动求富的转变。对农村困难党员,要以“造血”、“输血”并重,切实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要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参加党员培训、组织人力上门指导、发动致富党员进行结对帮扶,提高困难党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三是就业援助。劳动保障部门将农村困难党员纳入就业信息库,优先向困难党员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畅通贫困党员就业绿色通道,建立困难党员就业援助机制。对因病残、因突发事件等意外因素造成困难的党员,采取生活性扶助措施,进行走访慰问,医疗救助。把困难党员家庭成员纳入帮扶视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2、建立结对帮扶贫困的长效机制。

  各级党组织把解决贫困党员“致富缺门路、发展缺资金、生产缺技术、市场缺信息”问题作为重点,创新党内互助活动载体,积极为困难党员送物资、送技术、送信息、送健康、送服务,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建章立制,变临时性救济为长期性帮扶,做到“党员不脱贫、帮扶不脱钩”。过去,我们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是一些临时性、分散性的救济。帮扶困难党员要在以往的基础上,把党内帮扶做成常态工作,系统化、长期化,做到“党员不脱贫、帮扶不脱钩”。为有能力帮扶的市直单位、社区、企业、党员与定点联系的村队和贫困党员建立长期稳定的帮扶对子,制定保障帮扶实效性的相关制度,坚持解决具体难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努力在城乡之间形成党内互帮互助格局。通过结对帮扶和定期走访,对困难党员的帮扶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定点、定事长期帮扶,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网络体系。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市各级党组织应加强领导和指导,系统设计工作思路,科学确定责任主体,确保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规范有效运转。坚持充分依靠党内力量与有效引导社会资源相结合,面向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整合政府资源,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行业优势,对农牧民党员在就业引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子女就读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措施和优先服务项目,通过多方配合,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2、营造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活动的情况以及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典型,通过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全力推动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

  新阶段在农村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帮助激励党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投入机制和资源有效配置体系,构建党员教育、管理、激励、关怀、帮扶“五位一体”的新格局,形成上级党组织关心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关心广大党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来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动局面。(执笔人:全丽娟)

  ——————————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编著,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10.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编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3]《党建研究》编辑部编主编,《党建研究》.北京:党建研究杂志社,2008.5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