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历史的著名事件《安史之乱》对当时的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对唐朝当时的政局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百姓也因此陷入到了“流离失所”的状态。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安史之乱,本文重点探索安史之乱对唐代农民的社会影响。
安史之乱的发生,对唐代的农村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频繁的战争导致大量的村落被洗劫一空,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其中的艰辛不言自明。因为安史之乱的出现,唐朝政府在之后的政权管理方式上做出了众多实质性的调整,两税法将原来的“租庸调”彻底取代,这一政策的改变,对当时的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安史之乱对唐代农村社会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唐朝北方地区的村落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以及河北等地。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随着村落的不断被屠杀,很多难民都远走他乡,或者被杀戮后遗弃,以至于这些地区的村落在各方面都遭受到重大的损失。此时,尚未发生战乱的江浙等地区,由于大量的流民加入,村落的规模和数量都大幅度增加。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村落数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数量。河北道以及河南道等地是当时安史之乱的主战场,这些本来人口众多的经济发达地区,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实力都明显下降。
在安史之乱的叛军中,多是以胡人为主,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偏好杀戮,在战争过程中,甚至连百姓的墓地都不放过,每过一个城市,都是洗劫一空。其中损失最为严重的要算是东西两京周边农村地区。岑参曾经描述战争中的咸阳地区“积尸若丘山,流血涨丰镐”。安史之乱后期,洛阳等地已经到了“四面数百里,人相食,州县为虚”。造成这些惨状的罪魁祸首不只是叛军,唐军也是贡献了“力量”。通常情况下,军队交战城池的周边农村往往都是“烧杀抢掠”的主要对象,被破坏的程度最为严重。
直接破坏以外,安史之乱还给当时的唐朝农村地区带来了沉重的赋税、兵役以及饥荒等。期间,西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例如:吐蕃等少数民族趁着频繁的战事,间歇性地对战乱地区的农村进行入侵,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破败。
二、安史之乱后期唐朝政府的应对措施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朝政府的政权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将不良影响降到最大,当局推出了诸多的挽救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复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的诸多问题。而且,在一定的统治需求影响下,很多地方官员对农村地区横征暴敛,这无疑是给当时农村经济“雪上加霜”。
在安史之乱结束的第二年,当时政府掌握的户口数近300万,仅仅相当于天宝十四年的33%,所以,政府积极地为当地招募村民,并推进“农桑之事”。当时的唐肃宗也意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其在“春令减刑德音”中提到:“宜令天下刺史县令,各於所部,亲劝农桑”。这项法令对当时的农村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战乱繁多,条令的执行效果着实效果不大。
在社会稳定之后,类似的条令唐代宗曾经发布过,效果也是略显“单薄”。但是,其中也不乏清正廉洁的官员在意识到农村衰败对政权统治的威胁后,在条令执行过程中,格外关注对农村社会的优待与安抚。例如:在安史之乱发生时,永兴县令韩仲卿就政绩卓著,百姓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更加稳定,有人描述当时的情况是“襁负云集,居二载,户口三倍其初”。萧定任所在州刺史时,“其勤农桑,均赋税,逋亡归附,户口增加”;崔瑾任禮州刺史,“居二年,风化人行,流亡撥负而至,增户数万”;马燧任郑州刺史时,“劝课农亩,总其户籍,岁一税之,州人以为便” 等等。清廉的官员在做之类的事情时,或者是因为行政要求,或者是处于自身的儒家救世理念,以身作则,力图将水深火热的农民挽救出来,使其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无论唐政府采取何种措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劝课农桑、招抚流民的实质并不是为了兴盛农村社会经济,而是为了便于统治、搜刮赋税。而且上述一些“良吏”数量稀少,充满官场的人多是“征敛”、“聚敛”的贪官污吏,如代宗时宰相元载,“膏腴别墅,连疆接畛”,“资货不可胜计”,另一宰相王结“方务聚财” 各州节度刺史更不待言,如西川节度崔吁“厚敛财货,结权贵”。并且,最高统治者纵容腐败,"大历以前,赋敛出纳俸给皆无法,……货赂公行,天下不按赃吏者殆二十年”因而,总体上来说,唐政府的挽救措施并不成功,《旧唐书杨炎传》中言安史之乱后的儿十年间,“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饥房,征求运输,古役并作,人户调耗,版图空虚。……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农村社会陷入崩溃的边缘,单单凭借皇帝的几个律令,一些良吏所谓的“善政”是无法克服这种衰落的趋势的。安史之乱进一步瓦解了均田制,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彻底崩溃,为了维持中央财政开支,唐朝政府推行了两税法?税法施行后,“赋税均一,人既均一,人知税轻,免流离之患,益农桑之业,安人济用,莫过于斯矣。” 客观上也可以看做是唐朝政府挽救农村社会经济的一种手段吧。
三、结论
安史之乱对唐朝农村地区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甚至是非常彻底地,在客观上,其不仅将农村地区的村落范围进行了重新的分布,还造成了战区农村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严重破坏。相对来讲,并没有遭受战乱直接影响的南方地区,则是在规模上和数量上都大幅度地发展起来。唐代在开元天宝年间推行的“均田制”,经过了安史之乱之后,已经彻底的失去了存在的功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的农村经济模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并且,随着土地的不断兼并,租佃制逐步在农村地区发展起来,这些变化对唐代后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秦晖著:《传统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林文勋、谷更有著:《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黄正建主编:《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4] V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隋唐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5]张国刚著:《唐代藩镇研究》,屮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