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报社的采访部门,每个记者都有条线划分。往往,跑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活动的记者受人羡慕,大家认为他们跑的都是“大活动”,写出来的稿件分量重,上头条的几率高。 对于党委机关报来说,现实情况确实如此。笔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已经16年,跑过若干条线,倒是觉得“大活动”对于晚报、都市报等生活类报纸来说,要跳出程式化报道很难,并不是什么新闻富矿。“工作性太强”常常是评报小组对于本报有关“大活动”新闻报道的评价。
其实,“大活动”只是提供记者宏观上的一些数据和面上的一些情况,要想采写贴近群众的鲜活新闻,还有待记者的深入实际和精心采写。相反,一些不起眼的“小活动”,虽然社会影响力小参加人员的话语权低,但只要记者你具备足够的新闻敏感,勤动脑筋,采访扎实,挖掘背景,照样能写出读者欢迎的头条稿件来。
巧借背景,“小活动”上头条
今年3月,12位素不相识的市民网上相约:骑自行车环游盐城大市区。本来,这只是民间的一个小活动,不会有记者对它有多大兴趣。但笔者恰好看到党委机关报《盐阜大众报》刚刚报道了一则消息: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城镇化工作暨市区“三年展新貌”建设总结表彰大会,盐城大市区建设3年增加40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30万人。大市区建设卓有成效。12市民骑自行车环游盐城大市区,活动虽小,但完全可以通过市民视角,生动反映大市区的新貌。7日下午1时30分,笔者按照约定时间与12位市民一起,骑了4个小时的自行车,沿着大市区绕了一圈,最后以侧记的形式写了报道《近三年来,盐城大市区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生长”。昨天下午,12位素不相识的市民网上相约——骑自行车环游大市区,四个小时》,发在“城事”版头条。文末笔者以120字的篇幅简单交代了从市城建部门了解到的背景资料。
这个小活动之所以能写上头条,笔者以为正是巧借了其主题厚重的背景。由此,给我的启发是我们记者平时要有宽阔的视野和资料意识。
角度独特,“小活动”上头条
今年5月15日,江苏省妇联、省网上家长学校、市妇联共同推出的一项面向基层家庭教育系统工程——“科学家教进万家”活动在我市一小学举行,教育专家为300多名六年级学生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按理说,这也是个“小活动”,常规做法我们可以拍张照片发个图片新闻了事,可以发个简讯《“科学家教进万家”活动在我市举行》。活动之前,笔者也是这样的思路。活动过程中,教育专家精彩的演讲既深情又富有哲理,听众反响热烈。当时笔者就想,要是所有毕业班的家长都来听听该多好啊。会后笔者斟酌再三,决定抛开活动形式报内容,最后以《问计教育专家:毕业班家长怎么调整心态?》为题作了报道,发在“城事”版头条。因为6月份毕业班学生就要走上考场,许多家长表现得比孩子还要紧张,笔者报道的内容恰恰对症下药为他们解疑释惑。
活动新闻因为角度的转换变成了服务性强的教育新闻,由此给我的启发是记者在采写每一篇稿件时,不妨先站在读者的立场思考一下,这个活动中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抽丝剥茧,“小活动”上头条
猪头肉原是上不了正规宴席的平民食品。今年2月份,笔者在本地一知名网站上发现了一个帖子《盐城哪家猪头肉最香最正最好吃》,查看的人竟有18589人次,参与投票人数1362人。笔者由此思考,过去上不了正规宴席的平民食品猪头肉为什么会受到现代人的青睐?作为地方的土特产,如何做响品牌做大产业?最后,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笔者写就报道《盐城猪头肉吊起万名网友胃口(主标)能否做响品牌业内莫衷一是(副标)》,发在本报“民生”版头条。文章中的小标题层层推进,分别为“网友网上寻香”、“俏销街头巷尾”、“登上大雅之堂”、“产业特色初显”、“业内已有思考”。本来是本市一论坛网友自发举行的一次猪头肉评选活动,但记者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由此作为引子和由头,采访市场、饭店以及专家和市民等,抽丝剥茧,步步深入,从而引发社会各界对于传统食品和地方土特产如何通过营养的搭配和工艺的改进等切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放异彩的思考。
一则网上的小帖子,通过的记者的顺藤摸瓜,写出一篇关注度高的头条文章,由此给笔者的启发是,提炼主题能点石成金。
文体杂交,“小活动”上头条
今年六一前夕,盐城市盐都区表彰第二批“十佳励志少年”。颁奖典礼上,励志少年们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按照常规,像这种没有市级以上领导出席的活动一般是简单发个消息,我们的机关报也是这样做的。但笔者在含泪看了这场颁奖活动后,总想把感动自己和现场观众的东西传达给读者。稿子怎么写?我跟盐都有关部门的同志要来了10名受表彰少年的详细事迹材料,再次揣摩他们的成长轨迹,最后决定突破会议程式报实质性内容,突破消息形式嫁接通讯优势让文体服务于内容,形成千字文稿《励志十少年在感恩中坚强》。文中的小标题分别为“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既有励志十少年的背景材料,又穿插颁奖现场的感人瞬间。稿件发表在六一儿童节特刊的头条,评报小组的评价是“采写用心,内容感人”。
因为突破程式化的报道方式,将基层“小活动”写上了头条,这个实践给我的启示是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都应以文体服从于内容需要,将采访中最触动你的东西传达给读者。
图文并茂,“小活动”上头条
今年清明节前夕,盐城市4334座散葬各处的革命烈士墓,全部迁入县级烈士陵园进行集中安葬。4月初,笔者获悉,射阳县盘湾镇盘东居委会革命烈士倪圣元的坟墓将于3日这天迁移。倪圣元只是4000多名“搬家”烈士中的普通一员,如何将这次活动报道出特色?笔者翻阅了一下本报之前的“烈士‘回家’系列报道”,决定突破过去的以文字报道为主、以烈士革命事迹挖掘和还原为主的报道方式,全程跟踪,着眼于新旧墓葬的对比,着眼于烈士亲属的情绪变化,而对于这些细节的报道,往往是一图胜百字。当天早上6时许,笔者就自己开车赶到盘湾镇盘东居委会,一手拿采访本,一手拿照相机;一边询问知情人,一边不停地拍摄。经过近5个小时的跟踪,终于完成倪圣元烈士遗骸从杂草丛生的乡野土坟迁移到县烈士陵园优质中国蓝大理石为碑材的卧式墓的采访。4月4日,我的侧记《重回战友身边》刊登在“清明·特稿”头条,并且配发了组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