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积极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高校团组织网络文化体系
3G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使手机上网更加便捷。在手机上网的群体中大学生是主力军,通过手机大学生们在校园网选课、在校园BBS灌水、在搜索引擎中找资料、在QQ上诉说衷肠。高校团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开设校园网上论坛,让大学生就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网络交流双方地位的平等性,与大学生平等地交流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构建丰富多样的高校团组织网络文化体系吸引和凝聚大学生。这说明积极建构团组织网络文化体系的必要性和即时性,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平台,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内容,反观现状这方面工作还亟待提高。
三、3G时代高校“手机建团”的创新思考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在校园建团工作中将大行其道发挥作用。
首先,“手机建团”提供了大学生与团组织互动交流的全新模式。无线移动的无限双向交流潜力,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手机使大学生与团组织直接交流搭建了桥梁,是实现有效沟通的主要媒介。因此,团组织应拓宽其在新媒体的的影响力,化被动为主动。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各种想法通过手机传递给团组织,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真话、实话、心里话,传达出大学生在团组织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可见,手机建团的互动性特点,不仅较好的实现了交流沟通,而且增添了团组织管理工作的魅力
其次,实现了高校团组织走“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把新媒体的功能纳入团组织信息化建设,使二者更好的结合,有利于团组织作用的发挥。大学生是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一代,他们知识储备丰富,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以往的团组织工作模式越发显得与时代发展相脱节,而“手机建团”针对这一弊端,真正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的有效结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手机媒体打造“手机团组织文学平台”,宣扬团组织文化,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团组织工作目的实现。
再次,手机建团符合了大学生追求自由时尚的个性,强化团组织工作创新。创新是工作的执着追求点。高校的团组织工作面对的是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为此,高校团组织工作要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探索和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内容载体、创新形式方法、创新活动项目,不断强化团组织工作创新。在这里,“手机建团”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符合在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它形式新颖,具有时代性,符合青年学生的时尚个性和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用贴近大学生熟悉喜爱的方式进行交流,开展工作,团组织工作者要牢牢树立“唯有参与才能引导”的意识,积极了解,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这种新生事物、新型媒体的发展规律,在这新的载体中建立工作组织,不断延伸工作触角、健全手机组织网络、提升团组织的工作成效。
最后,“手机建团”有助于促进高校校园环境的更谐。“手机建团”的工作理念始终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团组织的人性关爱中感悟提升;始终坚持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引导大学生在团组织的文化熏陶中思想得到内化和升华。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它让关爱温暖人心,促进人文关怀。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等各种各样的压力,日常工作中,团组织可以通过发送包含各种小贴士的短信、飞信来缓解、指导大学生,排解他们的烦恼忧愁。在失落中收到这样的信息好比冬日的暖阳温暖着心灵,激发他们的斗志,迸发激情。其二,它让人际关系不再冷漠,更加和谐。手机信息的传递在大学校园中十分活跃,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通过构建团组织的QQ群,飞信群等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其三,它让批评变得人性话,更加和谐。在大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一条婉转批评的短信会让大学生感到人文的关怀,大学生的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进行批评教育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他们又明晓事理,通过手机传递这批评的信息即达到了让他们意识到错误并改正的目的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可谓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 结语
手机不仅仅是一项新的媒体技术,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为生活提供了超乎想象的空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手机上网给他们带来了新的信息资源,新的联系方式,新的交往与交流的空间和可能。把握时代节拍,开展贴近时代的教育。团组织工作的信息化将是未来的趋势,“手机建团”结合了传统与信息时代的优点,更便利的发挥共青团的作用,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使其融入大学校园,融入校园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注释
①陆昊.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8-08-05
参考文献:
[1]葛晓鹏.关于“手机建团”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9(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