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物质的社会里,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视觉享受。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视觉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原则,有利于满足人类从使用功能到精神需求的基本生存需要,使人从视觉生理感受上升到视觉心理的感应,触动人的情感和沟通,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发展。
首先,根据人的视觉本能需要,创造人性化的视觉环境。在日本东京,特别注重视觉环境的布置,为让地铁乘客获得松弛和享受,在车内安装了不断播放宁静怡人的乡野景观的电视机。城市的幕墙上,出现的不是售房或商业广告,而是一幅幅百花盛开的草原的壮丽风景画,路旁未被利用广告牌,也绘上蓝天白云或绿色森林,这些具有静心效果的图景看后令人心旷神怡,很好地缓解工作的疲劳和压力,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性化的视觉环境“绿色设计”。
图1 其次,充分利用 “绿色语言”诗意化设计,满足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在视觉设计中,诗意的“绿色语言”即创作的图形语言应高度凝练、富于韵律,在视觉表象中蕴涵深意。如2010年世博会会徽(图1)就是诗意性的绿色图形语言运用的一个成功的典范,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元素,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和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全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设计将中国博大的社会文化与艺术精神相融合,不仅完美地从形式上体现所要表达的视觉含义,而且从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现的内容,是一种意象化、诗意化的“绿色”图形语言文字,作品由造型及内涵激发了人的诗意感悟。相反,不符合、不遵循或曲解这一原则的设计会给人带来不便。在2008北京奥运来临前,河南省对全省城市公共标志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旅游景点、车站、宾馆等窗口单位的公共标志指示牌合格率不到50%,致使外地司机、游客经常因标志表意模糊而迷路。尤其是公厕标志,不合格率高达60%以上,错误和滥用公共图形符号及颜色,过于夸张和“富有创意”的公厕标志设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如有一家宾馆用香蕉和蜜桃的图形分别代表男女卫生间,就给急于方便的人带来了辨识和理解上的不方便,也不符合《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系列国家标准。
3.注重设计定位,准确转达信息
视觉“绿色设计”应讲究生态平衡和自然和谐,避免资源浪费和信息污染。在进行视觉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定位准确,锁住“绿色点”是成功的基础。如:产品的广告宣传应定位消费者的绿色诉求点,书籍装帧应定位书籍的内容和内涵等。将“绿色设计”观念延伸到企业标志设计中,图形符号的运用无论是意念还是表现,都应定位于企业的精神理念的表达, 能传达出企业的价值、质量与可信度等信息,形成企业特有的、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在绿色设计的视野下去完善符号与人类的协调关系,这样的图形语言也就具有了生命内涵, 从而能达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促销产品的目的。如简洁明了的“海尔(Haier)”标识及其生动活泼的海尔人物形象的定位,让企业在视觉形象上独具魅力。
在2008年奥运会系列招贴设计中,设计者深深抓住绿色奥运的理念和原则进行设计,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新颖的创意融入招贴设计的画面中,践行了“绿色奥运”的理念,使“绿色奥运”观念更加深入人心。5.12汶川地震系列招贴海报设计着力宣扬社会真、善、美的一面,紧紧抓住这样的一个中心,让人从视觉上引起共鸣。红罐凉茶“王老吉”曾经在“凉茶”与“饮料”的定位之间摇摆了7年,经调查分析,发现“预防上火”是消费者购买红罐“王老吉”的真实动机,正是“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样一句定位准确、简洁明了的绿色广告语,突出了产品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市场上对红罐王老吉这种东方功能饮料的概念抄袭。
4.倡导原创性,创造独特的图形语言
图2 视觉“绿色设计”拒绝视觉的重复和污染,提倡创造美好的视觉空间。在视觉设计中作品要有原创性,要杜绝“千人一面”或“似曾相识”的场景,可以将艺术与技术结合,设计创作中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图形处理软件,合理的使用夸张、变异、重构等艺术手法,对具象或抽象的图形进行设计再创作,杜绝生硬地将图形图像进行简单的复制和拼贴,倡导设计作品的独创性和原创性。设计作品要从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设计师在创意上下工夫。比如街头的招聘或招生广告比比皆是,但如图2是一家钢琴学习班的招生广告宣传,联络信息的撕纸用钢琴的琴键的图式来完成,这类别具匠心的小型广告既达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目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独特处,区别与同类的招生宣传广告,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达到招生宣传的效果。 图3 优秀的设计作品都是以独特的图形语言准确又清晰地表达设计的主题和设计者的意图,使设计作品言之有物。现阶段,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发展步伐迅速,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但却由过去重基础造型技能的极端走向了重创意形式和创意思维的训练,过于强调形式语言的感觉体验和视觉效果,忽视社会性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沟通表达,对语义解读容易流于形式和表面 [4]。如盲目地追求设计风格,对“形式”一味求新求奇,或把他人的概念、符号、图形片面理解和运用,出现很可怕的抄袭、模仿现象,把自以为是的“创意”简单地理解为创新,导致图形语言的文化、艺术内涵被玄虚化,创作的作品常常似是而非,造成图语信息的不可理解和不对称。著名设计师靳埭强曾为上海海报邀请展做了一个“互动”主题海报(图3a),有些书引用这张海报作为范例,但是有些设计师干脆把它作为自己的设计作品,还署上自己的名字(图3b,c),更有甚者是只改动标题文字,其它全部“借”用。这类作品往往忽视了图形符号传播的内涵和实效的分析,其实书本的封面强调的是书籍本身的内涵和寓意,这类不假思索地“借”用,很容易给人造成内涵的不清晰,不能让受众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从而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在视觉设计中,图形语言具有可理解性和可读性。其特性决定了设计作品必须在瞬间获得公众过目难忘的印象,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采用独特的艺术构思,有使受众者耳目一新的创新点,但同时也应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即创造独特的图形语言,主题越突出,焦点越集中,内容就越丰富,越能表达出设计意图,完成“瞬间”传递信息的功能,展示独特的视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