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信息科技 >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陈丹
【分  类】 信息科技
【关 键 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介绍了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做好该课程的考核工作等方法,给出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中图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uter elementary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introduced the optimization course content and the teaching way, the improvement teaching method, the enhancement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completes this curriculum methods and so on inspection work, has give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practic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eans.
Key words: Computer elementary education; Teaching mentality; Teaching method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办公工具己逐渐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也相继成为我国各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无论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入学后都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
(一)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生源地的经济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新生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实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计算机技术几乎已经深人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引起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因此,很多学者都赞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以应用为主要目的,以此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
(三)计算机实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过多的注重课堂教学环节、一味注重理论学习往往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有的得了高分的学生,甚至在上机操作时让他们在“桌面”新建一个“文件夹“都不会,这就是明显的理论脱离实践。而有的同学却仅仅通过利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甚至是游戏),却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这说明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
应首先了解中学信息教育的教学内容,查遗补漏,及时补充或更新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如网络和多媒体方面的新技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而对学习计算机知识有紧迫感,提高学习自觉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传统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方法已不适合计算机教育的特色o  高职教育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对其学习知识非常重要。所以,可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难点和重点,可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讨沦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总结。这同时也为教师实现启发式、训究式和讨沦式教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理论教学上,可采用“问题驱动”方式进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实践环节则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教师可首光利用多媒体进行只管生动的示例教学演示,然后,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上机实践题目,避免学生盲目地上机实习,从而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伴随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种冠上“高职高专”、“任务驱动”、“案例教材”等特色名词的高职高专教材相继问世,一定意义上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图书市场上计算机基础类教材有成千上万,内容则大同小异,真正符合高职特点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印有高职标志的教材其实不是真正的高职教材,只是将本科教材拿来,删繁就简,降低要求,多举例子,增加实践而己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育模式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组织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及研究能力的教师编写符合高职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教材的内容要实用,应尽可能选择当今比较先进的、使用广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知识技术;教材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与实训一体化,因为该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一体化的设计可以使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便于学生通过练习很快掌握操作方法;教材的设计应该模块化,这样可以增强教材使用的弹性,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动态地安排教学内容学生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学。
(四)做好该课程的考核工作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以期末笔试为主,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上课、作业、上机占总成绩的20%。试题类型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严重影明创新刑人才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对该课程的考核也应进行如下改革。
在平时上机实践中进行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一些应用题,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如有创新,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成绩。新的考核方法给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问,变被动的应试为主动的学习。这样做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发布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培养学生从各个架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期末笔试进行,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平时的各种考核分数的累加占总成绩的70%。
四、结束语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o
[2]张信宾.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
[3]宋瑶,赵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2。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杂志,双月刊,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717/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
中国检验检疫《中国检验检疫》
《中国检验检疫》(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国门时报社主办。是国内介绍进出口商品检验、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的中央级刊物。 《中国检验检疫》致力于宣传国...
生物技术世界《生物技术世界》
《生物技术世界》杂志是由中国科协主管的部级、国内目前的生物技术专业性商业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5672/Q、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2060),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向国...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599/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人文世界《人文世界》
《人文世界》(年刊)2006年创刊,人文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不是上帝,认为人并非为上帝而生存,而是为了世俗生活的享乐而存在。人并不是上帝的羔羊,而是生活的主人。因...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半年刊)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隶属文学研究院)主办的刊物,创刊于2000年。作为国内及时部专门刊载英美文学研究论文的集刊,2008年,《英美文学研究论...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