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论是课堂教学案例还是课后实训案例,所有案例的选择都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并注意突出案例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完整性。使学生切实感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会在不同的案例中反复使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2.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贯穿整门课程,将传统教条式的“菜单”学习,变为生动实用的案例学习。案例是教学的载体,学生真正要学习的内容是每一个任务。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必须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每个完整的案例进行透彻、详细的目标任务分解,其中目标任务提出的方式应尽量采用能力型提问,而不是传统的应试型。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具体如下:
第1步 引入案例,提出问题。
通过案例演示,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第2步 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在一个个目标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完成案例的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3步 归纳总结,引申提高。 在每次课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对案例的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注意在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而不是老师讲解。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任务成果的展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比较,分享成果,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与问题;教师在点评时应以鼓励学生能力为主,指出成果作品中的不足。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学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得不到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等方面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自主学习技能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第4步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案例源于生活,最终要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实训案例,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并且将课后作业纳入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给出下一次课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预习。
- 课程考核方式
采取阶段性考核(过程考核),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考核内容分为四部分:(1)平时学习表现(2)阶段性项目考核;(3)期末综合考试。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大幅度提高平时考核在总体成绩中的比例(占60%)。期末考试采用案例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对促进学生重视平时操作和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表4 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阶段 |
平时考核 |
期末考核 |
考核内容 |
平时学习表现 |
阶段性项目考核 |
期末综合考试 |
成绩比例 |
20%(考勤、课后作业) |
20%(excel) |
20%(word) |
10% (ppt) |
40% |
同时,为了提高考试效率和考试的公正性,推行网络环境下的无纸化考试,实现随机抽题、自动判分。
2.5 充分利用课程网站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将课程的教学资料、电子教案、课堂教学案例、课后实训案例、学生优秀作品、课堂录像等上传供学生下载,实现网上答疑、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网上自助式学习和实训、网上自我测评等师生课外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网上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教学效果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课堂上的任务驱动”、“课后的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每个新知识点时,都有一个完整的、实际的、有形的的教学案例作为应用载体,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上。通过论文《2008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的项目导入,相应教学案例的驱动,零散的知识得到了系统、合理的组织,学生感到学习目标明确、有成就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1] 刘艳丽,许晞. 高职第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探索与实践.福建电脑,2008(2):29-30.
[2]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11
[3]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