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出版单位实行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体制以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出路问题也就现实地摆在了学术期刊的面前。就学报的性质来讲,最重要的是努力提高质量,以不断地出版科学精品为最高价值标准。其最高准则,从宏观上讲,应该是追求实现最佳社会效益,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从微观上讲,学报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探索,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宣传和教育,着重在提高而不是普及。这就要求它刊发的论文应与它的任务相称,也就要求它确立以提高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办刊理念,为社会贡献源源不断的科学精品。
(2)构建学报特色的核心——品牌栏目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报要生存,要发展,其现实抉择就是要确立和办好品牌栏目,以此彰明自己的办刊特色,以特色凸现质量,凭特色缩短与国际学术名刊的差距。品牌栏目是学报形象的旗帜,是学报特色的集中体现。它不仅知识含量密集,文化积累深厚,创新性强,编校质量好,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品牌栏目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属性,它的定位及其创立也有其自身客观依据和规律。
(三)跨越
正确把握学报的发展趋势,抢占先机,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每一家学报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选择综合性还是专业性,是当前中国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面临的艰难选择。所谓“专业性”,是指以现行学科分类为标准,专门刊发单一学科稿件。所谓“综合性”,是指刊发各个学科稿件。
一些专家认为,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既非人们常说的“文、史、哲、政、经、法”的学科拼合之路,也非按照现行学科限定稿件的所谓“专业化”发展之路,而应该是“超学科”之路,即超越于现行学科体系的发展模式。
也有一些专家提出,学报应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通过创办特色栏目来塑造学术个性。综合性刊物与专业性刊物相比,有短处也有优势。其短处在于难于凸显特色和个性,其优势则在于学科众多,视野开阔,有利于学科渗透和多学科研究。学报不能丢弃这个优势。应着重考虑栏目的涵盖面和学科包容性,为作者提供一个多学科共同的论题和研究领域。学报设置栏目,应更多地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
结束语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的目标,就是探寻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与运动规律。前两批名刊工程的建设,为后来者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提出了大量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各学报对名刊建设的研究应基于自身的特点,遵循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科学地探索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对其创办学术名刊起到积极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坤翁,桂莉.第三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主编论坛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6):823-829。
2. 阎现章.当代名刊工程建设的哲学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6):182-185。
3康敬奎.名刊建设与国际化办刊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70-172。
4. 联群.“编辑学者化”与依靠专家学者开放办刊[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1-84。
5. 刘明.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及改革探讨[J].经济师,2005(11):109-110。
6. 朱栋梁.我国学术期刊创办国际学术名刊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07(1):203-205。
7. 刘建明.关于社科学术期刊特色的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27(5):65-6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