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正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将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密切关注、研究的课题。
一、必须明确思想政治课开展创新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一)创新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课改革方向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建议、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尽管创新原本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但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仍需要乃至更主要地靠后天培养,靠教育者不断地精心点拨和引导。
(二)思想政治课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部分包括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三部分,选修部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常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首先与伦理理常识等,这些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保证思想不僵化,不教条,并灵活地运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要彻底改变以往的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材轻学生,重智育轻德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走出“应试教育”的迷谷和“高分低能”的怪圈。老师要教予学生以认识,教育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现实问题,去探索未知。只有老师教育思想理念的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客观要求的人才。
2、要创新教学内容。作为教育者,如何面对现行教科书,特别是如何面对旧理论、如何面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新问题。教育内容、教材编写陈旧始终是制约创新教育的瓶颈,特别是《经济常识》这本教材。倘若知识结构、框架理论还滞留在六、七十年代的计划经济上面,那么面对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教育者实在感到困惑和迷惘,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时代的发展,必然落后于时代,必然对跟随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一代失去吸引力。因此,新课改呼之欲出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心声、期望。重新修订的高一新教材,体现了观点新、材料新、知识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平台。
3、要创新教学方法。面对新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有新的举措和新的突破,特别要吃透新教材,要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中“新”的东西,新教材新在哪里,编写者目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对新教材的接受领会程度如何,如何扬弃旧的观点和观念,赋予新的观点和新知识,教学才有创新,才有进步。《经济生活》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教师应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4、还要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必须有一个鼓励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我们现在有很多管理方法并不鼓励创新,例如我们思想政治课现有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考试检测有一定帮助,但旧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创新也是一种限制。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应得法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几点做法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要重视创新方法的引导,想方法设置知识运用的情境,将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调动起来,使之在组合活动的撞击中喷发出智慧的火花,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近几年本人做了如下几个方面尝试:
1、迁移引导法。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知识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思维的形式。思维时人们如果能够探索到这种“内在必然联系”,就会有所领悟,甚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创设条件,将理论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自然或社会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尤其学科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课知识难,迁移引导法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能力。去年高考复习时遇到“积累与消费”这一考点时,多次讲述学生领会不深,做题时老是出错。经过思考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述经济学的“吃蛋原理”:假如一个人养了一只母鸡,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这个人来说,有三种选择的消费方案,一是每天吃一个蛋(收支平衡),二是将母鸡杀了吃掉,三是坚持一段时间不吃蛋,省出来孵小鸡,过些日子,一天就可能吃到几个鸡蛋,甚至还能杀几只来改善生活。讲完后,让学生议论评价这个有趣的“吃蛋原理”,并相机引入积累与消费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就从这条铺设的“认知桥梁”,由此及彼,自主地得出结论:处理好消费与积累的关系,首先要在生产发展、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相互兼顾,不可偏废;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从而实现迁移引导目标。
实现迁移教学,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而且更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既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历史、地理、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去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要用经济、哲学、政治等原理去认识、探究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创设应用知识解释、解决新的问题的机会,培养创新能力。随着高考综合题目的出现,这种的考查综合能力的跨学科联系性题目用意就在于此。
2、比较引导法。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析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一个个的知识点连结起来,逐步构建起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顺利发展。例如,选修课《政治常识》中,对待社会主义民族、宗教问题的辩析,先从二者存在的经济基础,主要内容、实质、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或办法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横向对比中划清民族、宗教的界限,然后再从民族、宗教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的前提等方面进行纵向概括,揭示民族与宗教的内在的联系。这样纵横交错比较,容易使学生在巩固学过的知识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行使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形式,它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它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它们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再说,议会与议会制虽不是教材的基本概念,但也必须搞清楚。议会,亦称国会,通常指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由公民定期选举产生的一定数额的代表者——议员组成的,拥有立法权。一般分两院;而议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规定议会为最高权力的机关,政府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治制度。以上两个问题是权力机构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