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外多种要素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提供了实施可能。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的天地和生活的天地一样广阔。认真选取国家课程中缺乏的又是青少年学生感兴趣的,接近他们生活的地方文化资源,调动学生学习情趣,改变学习方式,增进生活体验,拓展发展空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①宝贵的地方资源为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任何地方、任何学校都有各自的优势,传统的积淀,独特的内涵。如我们下关有历史悠久的天妃文化、商埠文化、享有美誉的阅江楼、绣球公园、静海寺、挹江门,还有名闻古今的郑和下西洋的始发地龙江湾……这些宝贵的资源为实施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远源流长、享用不尽的素材。
②优良的师生群体为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作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主力军,其专业水平、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基。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结合,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基础理论及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实施途径、方法等,形成了研究语文校本课程的浓烈氛围。广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更使我们对此项研究充满信心。
3、先行学校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可作借鉴的经验。在全球大环境内,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在我国,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南师大附中、上海市大同中学以及众多兄弟学校,围绕国家课程计划总目标,在课程专家的宏观指导和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大胆探索,建构起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框架。我们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对这些学校实验课题的成败得失作了冷静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及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努力使研究工作少走弯路。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基于苏教版语文课本选修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编写学科性校本教材的意义已经不够明显,也缺乏必要性。因此,编写出具有区域特色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就显现出特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研究准备用两到三年的时间,编写出能够凸显下关地区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语文校本教材,在课程开发上作一些积极有效的探索,并为其他区县的兄弟学校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为我市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基于对各种有关课程理论的研究,我校语文校本课程性质界定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拥有共同的语文学科培养目标,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等综合素养,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并能够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就本课题研究的目标设置来看,即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回归青少年本性,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突破课堂中心论的局限模式,充分利用地方语文资源,调整、丰富、整合语文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设置语文选修活动课、综合实践课等,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同时,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其实践价值如下:
①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爱学习、爱劳动的品质;勤观察、勤实践的习惯;重积累,会创新的能力;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崇高的人文精神和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
②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在构建和完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将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充实自我,拓展学识领域,研究方法策略;唤醒教师课程意识,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焕发出创新精神;增强教师的自主性、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教师在校内外多种合作中发挥聪明才智,提高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使他们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学校共同成长发展。
③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根据我校“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育人目标及几年来多种选修活动课程的开设实验情况,以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构建,带动其它十多门选修活动校本课程建设,在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中,提升办学品位,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内外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资源,合理配置实施,发挥最大效用,形成自我办学特色。
本课题的内容构成,立足于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意识为宗旨,整合校内外多种资源,构建丰富内容,开展立体化活动。总之,本课题研究努力做到新课程理论与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有机整合,使广大师生在新课程理论的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通过对研究活动的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完成课题研究的既定目标,做到教师、学生和课程共同发展。
“关于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有别于一般性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其关键词“体现区域文化特色”。过去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大多局限于学科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课程的开发目标大多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延伸性。究其实还是为应试水平的提高做“嫁衣”,真正体现出区域特色、地方文化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是凤毛麟角。本课题研究的关键就是要体现出语文校本课程的乡土、区域和文化特色,使该校本课程真正属于十二中,属于下关,属于南京。
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文化素养、生活体验、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诸方面构成的综合素质。语文课程是语文教育活动之核心,如果语文课程仅仅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与学生丰富的语文生活相隔离,那就远离了他们的生活需求,也就背离了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必须以学生生活经验及成长需要为依托和归宿,把语文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积极构建开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促进语文教育生活化,语文生活教育化。《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不仅给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以政策保证,也为所有有志于此的语文界同仁指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也为我们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现实机遇。校本课程的教学研讨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他们走出课堂,置身于大自然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强化亲身体验。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积极性。在“感受下关文化”的课程实践中,注意了形式的多样性,有访谈、参观游览、实地勘探、调查等,调动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物质到精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助于提高他们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创造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来搜索、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如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工具来帮助自己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和严谨的科学精神相融合的精神。 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活动,客观上为学生埋下理想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来报效家乡。有可能将来就有我们的学生致力于研究、发扬下关文化的事业中去。总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