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初探
来源: 时间:2021-04-13
新课标 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了解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学教法单一,即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四是开拓乏术。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因此不可小视。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广泛涉猎,自主阅读
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兴趣爱好等有了自己的主张,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努力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面。关键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一是从教材为源头,引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探究阅读;二是利用活动载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读书交流、一日一得、阅读心得、居室街道命名、诗词朗诵赛等;三是以教师的文学魅力感染学生激趣。四是教师提出一定之规,要求学生在一定时段内阅读一篇文章(或名著),摘录或写下自己感动之处,日积月累,学生兴趣提高了,知识面也扩大了。
二、重点指导,引领阅读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所预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下,它应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它关系到语文教学方向的确定,关系到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的选择。可以从学科特点入手,从理解课标要义入手,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一是明确要求,学生应该在阅读之前认真、准确地领会,在阅读之中时时牢记,尤其要牢记一些关键词语。领会要求越充分,记得越牢固,筛选就越快;相反,要求把握不准确,印象不深,势必屡屡回过头来查看要求,效率就低。二是扫视目标语句。目标语句是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警语句。从筛选信息的角度看,文章包含的各种信息中,有用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其余的是无用的信息。要有所取,必先有所舍。遇到无用信息时采用“眼跳”法,遇到有用信息时采用“眼定”法。由于目标语句与提问语句通常有程度不同的形似,所以视线应直奔文中具有形似特点的语句。也只有重视有用信息,轻视无用信息,才能实现阅读的快速。三是运用相关技能。可以从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方面进行。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首先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的、是平等的,建立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其次是交流讨论是一种互动。学生在讨论之时,教师是巡视者,师生交流时,教师是引领者。再次,交流讨论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三、探究阅读,共同提高
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或知识延伸,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交流讨论后,教师针对文本中学生没有涉及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一是从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段去进行探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段往往是“题眼”,对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开启学生的智慧起着重要作用。二是从课文的空白点进行探究。课文的空白点往往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感情,内化情感的最好途径。三是从文章的课题处进行探究。文章的题目能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其进行探究,那就会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四是从文章的章法、句法上进行探究。语文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语言文字规律的认识,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对章法、写法进行探究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五是对课文题材的拓展处进行探究。
四、发挥想象,不断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只有想象,才可以创新。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语文课堂的,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可以极大限度地扩充知识面,链接相关信息,进行广泛阅览。无数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主体对所学知识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时,才是最佳的求知状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与认知活动,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功欲,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创新能力。
上一条:梳理汇总真知灼见 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下一条: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